巴蜀川剧变脸是中国川剧变脸企业中,目前济南、四川均有现场教学门店,由于很多的学员工作繁忙,无暇来校现场学习,故推出上门学习川剧变脸特色服务。(不收取任何押金、定金、保证金)培训预约热线:13181718239客服热线0531—88662262

郑重声明

你好:欢迎您登录巴蜀川剧变脸官方网站,本学校郑重承诺:全日制授课:专业教学,连锁品牌保证,本校济南、四川、均有分校,保证让学员学到正宗的川剧变脸。学变脸请大家认准,中国巴蜀文化专业川剧变脸培训机构。欢迎广大学员到本学校先参观,满意后在学习,不要轻信网上华丽视频,要眼见为实,参观满意后交费学习川剧变脸艺术,学成可以登台表演为止。巴蜀文化专业变脸服装批发,可根据客户的要求量身定做,品质保证。全球变脸服装批发、货到付款、品质保障。

新闻中心

栏目导航

联系方式

济南市天桥区巴蜀川剧变脸服装经营部

华东教学部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蓝翔中路30号时代总部基地四期南区H8-105巴蜀川剧变脸

四川教学部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抚琴街道沙湾东二路1号智业世纪加州A座23楼

联系人:黄老师

电话:0531-88662262 13181718239

凡来现场学习川剧变脸,包食宿;可刷卡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当代戏曲舞台的十大问题

当代戏曲舞台的十大问题
作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2/12/21 点击次数:2611

中国戏曲,如果从唐代歌舞戏算起,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年的历史。即使遵照国学大师王国维的说法——中国戏曲的真正形成应以南戏、元杂剧为标志,那她也已经走完了八百余年的历史。

    这期间,经历代艺术家和文人们的努力,对她进行过无数次的改革、创新,甚至“革命”。 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文革”宣告结束,戏曲得以“平反”,还未等元气稍稍恢复,遇到的却是前所未有之困境:观众的锐减、剧目之贫乏、演员青黄不接,戏曲理论界有人要“让戏曲骄傲而静穆地死去”,有人要另起炉灶创立“第三代戏曲”,更有说不清的“断裂”、“夕阳”、“消亡”及“反戏剧”诸论泛出,令人心慌意乱,不知何去何从。正当大家还在争论不休、莫衷一是的时候,中国戏曲的一只脚已经悄悄踏进了21世纪的大门。于是,一种“戏曲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戏曲不创新就要消亡”的“革命论调”又一次出现了。

    凡冠以“改”和“新”字的,必为好戏、“精品”。谁的戏如果仍坚持中国戏曲那种独有的传统艺术原则,则被视为“保守”、“落后”。持这种观点的,官方的各级文化主管部门中有,各级文化、文艺研究单位的学术权威中有,各级戏剧汇演、调演、大赛的评委中有。这一手确实厉害,一路行来,无人敢与阻拦,因为它的理论依据似乎再正确不过了。正因为如此,中国戏曲艺术中那种充满现实主义和人民性的东西似乎过时了,那种以少胜多、“无中生有”的空灵质朴的艺术风格亦不时兴了。于是,戏曲导演要请话剧的,灯光布置要“重工业”式的,多台阶式的和光怪陆离式的……

    总之,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那一套似乎已经彻底不中用了! 但是,正如先哲列宁先生所言:真理再向前一步就成了谬论。在这种戏曲改革观的指导下,当前中国戏曲舞台最少出现了一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曰:编剧的主旨方面“思想超载”化、“主题先行”化、“传声筒”化,寓言化以及矫揉造作、故弄玄虚化的现象异常严重。这些作品常常把一个具体的思想内容幻化为一中扑朔迷离的视觉现象,让观众“参禅”、“拜谒”一样去体悟,非常艰涩难懂。再不然即拟定一个很时髦的“思想主题”,再编造出或查找出一个相应的故事或历史事件,去“教育”、“开导”观众,枯燥乏味。“主题先行”论批了多年,反而越批越香,就是因为它非常迎合和适应某些主抓文化长官口味及一些庸才剧作者的需要,批起来很臭,用起来却得心应手。

    二曰:编剧结构和技巧方面的“分幕”化(中国古典戏曲文学的特性是“分场”化)、“团结结构”化,即所谓的“文明戏”化现象严重,丢弃了戏曲编剧技巧中的“线性”结构之流畅。与此同时,在编剧行业中还严重的存在着非专业化的倾向:不懂“西皮”、“二簧”者可以写京剧,未谙“流水”、“二八”的可以编豫剧。格律不通,单韵平仄不分,使编著的唱词诘屈聱牙,晦涩难解。依此谱出的唱词会好听吗?看完一出戏,无异于读过一部中短篇小说或者听人讲完了一个故事,戏曲文学这门独具风韵的艺术品种所赐给人们的那种独特审美愉悦,荡然无存。

    三曰:编腔造乐中存在着严重的本剧种特色的淡化和异化现象。将京剧里加上几段大鼓或“落子”,把豫剧编成黄梅戏,甚至听了半日还听不出是什么剧种。这即算是革新了,却严重的破坏了各剧种的音乐个性,使各剧种的声腔、音乐变成了“大杂烩”、“一道汤”,丧失了其来自民风民俗,来自几百年、经几代甚至数十代艺术家惨淡经营创造出来、颇具各个戏曲剧种独有的艺术魅力。

    四曰:表演艺术中“行当”的混乱化、随意化和非规范化,同时还存在着滥施技巧、哗众取宠的舞台作风,是反映生活、具有深厚思想意蕴的戏曲艺术趋向两种极端的不良倾向:“话剧加唱”或“杂耍”化。有些演员,不讲自己功力不济,达不到“边式”,还美其名曰“创新”、“改革”!难怪我国当代的一位哲学大师王元化先生讲:“我现在很少看戏。现在的演员在台上瞎使劲,浑身用力,青筋直冒,五官错位,肩膀乱抖,让人看了太吃力。”另一种倾向是十八般武艺统统塞入,辫子、扇子,手帕、帽翅、水袖、圆场等搞得人眼花缭乱,使高雅、严谨的行当和程式之美沦为技艺杂陈,实不足为训。

 上一篇: 人物变脸特点
 下一篇: 川剧变脸有技巧
  返回上一页  返回顶部  返回首页